微生物的美肤力量——Biobloom™ 微美态ME-1

2022.03.18

图片

皮肤微生态

皮肤微生态是由皮肤细胞、不同组织、各类分泌物构成的皮肤环境和多样的微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

有研究分析了不同微生物菌群与人体皮肤上分布、生物标志物(抗菌肽、黏连蛋白)和皮肤状态(TEWL, pH, 皮屑、粗糙度、皮脂和水分)相互影响及作用发现:

  • 细菌的种类、丰度与肌肤暴露与否、肌肤性状(油型、干型、混合型)等相关。
  • 皮肤上的菌群分为常驻菌群有害菌群常驻菌群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链球菌、丙酸杆菌等,可以抵御外来微生物、细菌对肌肤的损害,即起到微生物屏障功能。而有害菌群例如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等,在特定条件下会入侵常驻菌群,从而破坏微生物的平衡,造成皮肤微生物屏障的破坏。
  • 微生物的丰度与皮肤的状态息息相关,在调节皮肤水分、光滑度、皮脂、皮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

微生态护肤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 AMPs)在微生态护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杀伤或使有害细菌、真菌等失活,在增强皮肤免疫功能、修复受损屏障及维持机体稳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防御素(human defense peptide,HDPs)是抗菌肽中重要的一个家族,且具有直接的杀菌功能[2,3]。研发能够诱导抗菌肽表达的化妆品原料,是微生态护肤的关键。

“乳酸杆菌是一种安全有益的细菌,可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乳酸。乳酸可以抑制多种竞争性细菌的生长和活动。它们还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减轻炎症。因此,我们觉得可以将它们可以用于治疗痤疮,尽管它们在皮肤上的数量并不多。"微生物学家Sarah Lebee及其团队为此进行了研究,并将命题为“局部应用乳酸菌对皮肤病原体和炎症的选择性靶向研究”的成果发表在《细胞报告医学》(CellReports Medicine)。

该研究筛选出三个菌株,鼠李糖乳杆菌(LGG)、植物乳杆菌WCFS1和戊糖乳杆菌KCA1,利用基因组和功能筛选来评估它们的鲁棒性(robustness)、安全性,并预测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首先,研究人员发现这三个菌株的培养悬浮液对痤疮杆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还能够显著降低痤疮丙酸杆菌的脂肪酶活性,这些脂肪酶会参与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皮肤炎症。另外,选定的乳酸菌能够产生具有抑菌作用的乳酸,且没有表现出毒性或对原生皮肤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为了使这些细菌适合局部使用,他们开发了一种含有鼠李糖乳杆菌(LGG)、植物乳杆菌WCFS1和戊糖乳杆菌KCA1的微胶囊护肤霜,然后让轻度至中度痤疮患者每天使用该微胶囊护肤霜,发现受试者皮肤上的葡萄球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微生物组得到有效调节,炎症病变也成功减少。即使在个人停止使用面霜后,痤疮症状的减轻仍持续了数周,这些研究结果让研究者们相信,这三种细菌至少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部分地发挥作用[4] 。目前,活菌在化妆品中的生产与应用还存在诸多挑战,但此项研究无疑给微生态护肤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

图片

图1 含有乳酸菌的微胶囊作用于皮肤可减少炎症

图片

图2 使用含有微生物群的微胶囊护肤霜

帮助减少炎症病变和有害菌丰度,痤疮症状也明显减轻

Biobloom™ 微美态ME-1的神奇力量

图片

Biobloom™ 微美态ME-1使用到的菌种即为上述研究中提到的鼠李糖乳杆菌,此菌种由华熙生物自主分离得到,然后经特有的发酵酶解工艺获得的富含鼠李糖乳杆菌胞内/胞外代谢物、菌体活性成分的发酵溶胞产物。

1. 增强皮肤微生物屏障

如图3所示,0.4%微美态ME-1可以显著上调皮肤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抗菌肽的合成,说明ME-1能增强皮肤的微生物屏障,帮助维持正常的皮肤微生物群落和免疫功能

图片

图3 微美态ME-1对皮肤免疫相关基因及抗菌肽的表达的影响

2. 抑制有害菌群,改善皮肤微生态

如图4所示,试验发现微美态ME-1可以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的生长,但对有益菌群的活性无显著影响。微美态ME-1可通过抑制皮肤表面有害菌群的生长、繁殖,达到改善皮肤微生态的功效。

图片

图4 微美态ME-1抑制白色念珠菌等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

3. 改善皮肤油脂分泌及pH失衡(in-vivo)

如图5所示,连续使用5%微美态ME-1的精华2周后,皮肤油脂含量显著下降,pH略有上升。同时,微美态ME-1可显著改善洁面后油脂含量的骤减。微美态ME-1具有较好的控油能力和双向调节皮肤水油平衡的功效。

图片

图5 微美态ME-1对皮肤pH和皮肤油脂含量的影响

随着消费者对于微生态关注的提升,根据Mintel GNPD数据,全球上市的含有益生菌的面部护理产品也具有较快的增速,可见调节皮肤微生态已成为解决皮肤问题的新风口,基于机理研究,并用数据说话,然后进行应用拓展和转化,将助力微生态护肤成为化妆品行业解决皮肤问题的优秀方案。

[1] Xi Li, Topographical diversity of common skin microflora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kin environment typ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Chinese women, Scientific Reports, 2017(7):18046.

[2] 徐灵龙等,抗菌肽及其功能研究,中国生物工程, 2007, 27 (1) : 115~118

[3] WentaoLyu,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Antimicrobial Host Defense Peptides,Current Protein and Peptide Science, 2015, 16, 1-9.

[4] Lebeer S, et al. Selective targeting of skin pathobionts and inflammation with topically applied lactobacilli. Cell Rep Med. 2022 Feb 15;3(2):100521